10:00,睡醒;
(相关资料图)
10:20,朴朴下单,购买蔬菜、肉类、饮料、水果等;
10:50,骑手送货到家;
12:00,饭菜做好,开吃;
……
每到周末,从事保险行业的“95后”张玉婷,就与合租室友一起,通过网购食物,在家做一桌拿手菜,享受休闲时光。
住在鼓楼区兴园新村的郑荧,去菜市场的频率同样不高。“附近就有一个菜市场,但来回就要近半个小时,所以去得比较少。”
张玉婷和郑荧代表了当下部分市民对传统农贸市场和生鲜电商的看法和选择。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冷链物流的不断发展,生鲜电商、社团团购等新零售行业风生水起,传统农贸市场面临巨大挑战。面对新业态新形势,传统农贸市场该如何破局?连日来,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
现状:部分农贸市场“繁华不再”
卖鱼大叔熟练地给鱼去鳞挖腮、开膛破肚,一套动作行云流水,并根据顾客烹饪要求进行切割处理;顾客捏捏西红柿感受下肉质软硬,又掂掂上海青查看叶肉是否厚实;“支付宝到账15元”“微信收款7.5元”等到账声此起彼伏……走进洪山桥农贸市场,一个个景象充满市井生活气息。
就连作家汪曾祺也不吝赞美:“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据统计,目前农贸市场是我国最主要的生鲜消费渠道,在数万亿的生鲜交易市场中,农贸市场占比超七成。然而,充满人情味和烟火气的菜市场,如今却存在“江湖地位不保”的忧患。
清晨5时许,老陈就已经从海峡果品批发市场,拉回满满一车新鲜水果到达江南菜市,为新一天的开门迎客忙碌地准备着。老陈此前在晋安区一家菜市场做水果生意,经营了40多年,今年又到江南菜市拓展自己的“商业版图”。“这几年,我的水果摊营业额下降得厉害,跟八九年前比少赚了至少一半。”在摊位前,他向记者算了一笔账。
在河口农贸市场卖了十多年海鲜的老池感同身受。“当年入行也是看上了菜市场的广阔前景,但现在生意直线下滑,一些老面孔出现的频率也降低了。”看着冷清的摊位,老池忍不住摇头。
其实,早在2017年,老池就感觉到菜市场生意不好做了。“除了线上买菜,还有周边便利店和生鲜超市抢食,大家早就不像以前那么经常来菜市场买东西了。”老池说。
对此,部分农贸市场运营者也存在一致看法。“过去买菜是刚需,大多数人只能通过农贸市场进行消费,现在选择多元了。”庆城农贸市场场长王青告诉记者,今年以来,该市场客流量下降了近一半。
探因:传统农贸市场遭遇“内忧外患”
晋安区上班族林佳,即使家住南湖农贸市场附近,却早已习惯通过社区团购买菜。“价格不贵菜也新鲜,选择也很多,还有不少优惠活动。”林佳告诉记者,当天下单、次日送达,需要保鲜的东西,自提点负责人也会提前帮忙放入冰箱,“这种在手机上点几下就解决的事情,很适合上班族”。
近年来,生鲜电商、生鲜超市等农产品零售终端异军突起,让生鲜市场这条赛道的竞争愈发激烈,特别是巨头企业纷纷布局生鲜电商,更是让行业的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美团优选、多多买菜、永辉生活、朴朴……在福州,互联网极大丰富了市民的买菜选择,还有各大直播平台上的现摘现卖、全程冷链等,更是让生鲜采购有了更好的体验。打开一款社区团购APP,在选择自提点页面,记者看到,仅自己居住的晚报新村小区附近就有10个自提点可供选择。
“虽然不会完全被取代,但菜市场的生意确实不如从前。”社区团购团长陈月仙在仓山区经营一家便利店。在成为团长之前,她也是社区团购的消费者。“因为有便利店作为载体,有地理优势和客源优势,加上我很看好社区团购的低价模式,就报名成为了团长。”每天都有几十人下单、拿货,让这份兼职也变得格外忙碌。
“农贸市场客流量下滑的首要原因是生鲜电商的冲击。”省农贸市场服务行业协会会长曾嘉濠告诉记者,农贸市场事关民生福祉,关系着千家万户的“菜篮子”,是不会彻底消失的,但它长久以来的不可替代性确实遭到冲击。
事实上,当下许多传统农贸市场不仅受到外围的冲击,还有来自自身的困扰。农贸市场盈利模式较为单一,其经营收入以租金收入为主,而受到城市地价和租金升幅的影响,市场经营规模难以扩大,经营业态被迫缩减和调整,也导致市场陷入困境。
此外,随着消费的升级,消费者对品质和体验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一些环境嘈杂的农贸市场,难以产生吸引力。而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年轻人更是很难抽出时间逛菜市场。
对策:数字化农贸是重要转型方向
没有夕阳产业,只有生生不息的创新。在消费升级的新零售时代,传统农贸市场需要不断创新以保证基业长青。
面对“内忧外患”的处境,福州传统农贸市场顺势创新、主动求变。2018年,福州推广“农+超”市场改造提升,对城区15家农贸市场实施转型升级,从早期的“农改超”延伸到“价公示、可溯源、联成网”的“农+超”市场。
在这场传统农贸市场的“变形记”中,中渼菜市是个不得不说的角色。作为“智慧农贸”的开拓者,中渼集团自2017年落地福州后,先后在多个县(市)区完成了19个农贸市场智慧化升级改造。
中渼对农贸市场改造的方向是标准化、规范化、智能化,在保留农贸市场的经营灵活性、主动性以及价格亲民等优势的基础上,结合超市化的购物环境升级和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融入信息化管理运营。
走进中渼菜市刘宅店,室内宽敞明亮整洁,摊位管理秩序井然,搭上了“互联网+”快车,市场内统一设置的LED电子屏和智能追溯电子秤功能强大,不论是特许经营的商品,还是当地特色农副产品,都可进行台账和追溯管理,实现食品来源安全信息的录入、传递、查询等。
在中渼菜市刘宅店经营蔬菜生意的石富贵告诉记者,它的前身是刘宅菜市场,在潮湿的空间下,人一不小心就会一脚踏进脏水里,空气里混杂着海鲜、鱼的腥臭味,年轻人往往不愿入内。“但如今的中渼市集大不一样,干净整洁,不仅更加智能化,还配备农残检测室,让顾客买得舒心放心。”石富贵说。
自从搬进中渼菜市刘宅店后,石富贵就感受到“智慧”带来的“实惠”。“交易额增加了近三成。”石富贵表示,在智慧农贸市场内占有一席之地的他,目前对客流量和营业额充满信心。
记者从中渼集团了解到,目前,该公司正在联合各大平台和硬件厂商,对中渼菜市进行新一轮升级,预计今年内为市民带来2.0版本的智慧农贸市场。
艾瑞咨询发布的《中国智慧菜场行业研究报告》显示,预计到2025年,智慧农贸渗透率将达到14.6%。随着更多农贸市场实施智慧升级,将会有效改善提升市民购物体验和商场经营效益,更好地应对生鲜电商的冲击。
展望:放大传统优势厚积发展胜势
在这场生鲜零售革命中,不少摊贩顺应潮流开通线上渠道,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及服务,努力赢得更多顾客。
在上渡南台农贸市场,不少商贩把平时积攒下的熟客通过微信拉了一个群,或为顾客挑选品相好的产品,或降低利润增加销量。这一做法颇受老顾客的欢迎。仓山区南台新苑玫瑰园的黄女士就是其中之一,她说:“有时候群里团购,打折力度很大,算下来比去市场买便宜。”
在中渼菜市五里亭店,摊贩们也在加速“触网”。早在2018年初,冰姐就在抖音开通账号分享生活趣事,2020年她开始在抖音上传自家蔬菜的视频,吸引顾客,目前已收获近2000名粉丝,顾客的留言咨询她也总是耐心回复。“开通抖音也是增加客户渠道、增强顾客黏度的一种重要方式。”冰姐说。
生鲜电商的冲击也让庆城农贸市场的摊贩们更加注重顾客的消费体验。多年的诚信经营和文明摆摊,让该市场水产摊摊主魏丽琴积攒了不少熟客。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为一名“隐身”的顾客挑选生鲜。
“刚刚一位老顾客打电话过来,让我帮他挑一下。”魏丽琴告诉记者,菜贩要想守住自己在生鲜市场中的一亩三分地,只能在服务上做得更好,让顾客拥有更温情的购物体验。
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福州正在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快推动农贸市场高质量发展,是推动消费转型升级,促进消费提质扩容的重要内容。“农贸市场拥有足够多的熟客,特别是习惯线下消费的中老年群体。这是农贸市场的核心竞争力。”这位负责人说,市商务局将强化管理和服务,充分发挥农贸市场传统优势,在软硬件设施改造、农产品展销、社交新场景营造等方面,进一步推动农贸市场转型升级,促进农贸市场建设与城市发展和民生需求相协调,切实守牢群众“菜篮子”。(记者 严鑫 覃作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