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鱼哥

编辑|比奇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反刍思维是一种具有强迫性质的不良思维方式。

自我同情和心理复原力作为个体情绪和心理健康的保护性因子 ,可以在个体遭遇负性事件时有效地调节不良的认知方式和负性情绪,使个体能够积极地应对负性事件,有助于减轻个体的反刍思维并缓解抑郁情绪,进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研究采用《反刍思维量表》《自我同情量表》《青少年心理复原力量表》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作为调查问卷,目的是了解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反刍思维、自我同情、心理复原力和抑郁情绪的现状和特点。

自我同情在反刍思维与抑郁情绪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研究的中介作用分析结果显示,反刍思维可以显著预测自我同情,自我同情可以显著预测抑郁情绪,并且自我同情在青少年反刍思维和抑郁情绪之间能够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的反刍思维水平能够直接影响抑郁情绪,而自我同情能够通过中间的保护和缓冲机制来缓解抑郁情绪,进而降低个体产生抑郁情绪的可能性。

当个体处于抑郁情绪当中时,思维的反刍会使个体的注意范围缩小到其所遭遇的负性事件和负性情绪本身,同时,长期的思维反刍会 使这样 的认知评价方式固化,进而加深个体的抑郁情绪,形成 反刍-抑郁-反刍的不良循环 。

而自我同情水平高的个体会以友善、宽容的态度接纳自己,坦然接受所遭遇的困境和感受到的情绪,不对事件的始末以及自己的行为做过多的分析和评价,积极关注当下的情形而不沉溺于过去,这样就会削弱反刍思维给自身造成的影响。

因此自我同情水平的提高会降低个体的反刍思维水平,进而缓解抑郁情绪。

心理复原力在反刍思维与抑郁情绪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研究的中介作用分析结果显示,反刍思维可以显著预测心理复原力,心理复原力可以显著预测抑郁情绪,并且心理复原力在青少年反刍思维和抑郁情绪之间能够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与自我同情一样,青少年的反刍思维水平能够直接影响抑郁情绪,而作为心理健康保护性因子的心理复原力同样能够通过保护和缓冲机制来缓解抑郁情绪。

心理复原力是缓解个体反刍思维和抑郁情绪的关键性因素,其包含的目标专注、情绪控制和积极认知机制都能够有效地缓冲反刍思维对个体的情绪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当个体的思维陷入反刍后,会更多地关注过去而非当前的目标,这种持续性的元认知会降低个体的情绪控制感,进而陷入更深层次的反刍,最终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

心理复原力可以帮助个体专注于当前目标,调动个体的积极情绪,并且以积极的认知方式去面对当前的形势,从而降低抑郁情绪产生的可能性。因此 心理复原力水平的提高会降低个体的反刍思维水平,进而缓解抑郁情绪 。

自我同情和心理复原力在反刍思维与抑郁情绪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

分析为了进一步丰富青少年反刍思维与抑郁情绪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内在机制方面的研究,研究在分析探讨自我同情和心理复原力两者的简单中介效应基础之上,还深入探究了自我同情和心理复原力同时作为中介变量的链式中介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反刍思维通过自我同情和心理复原力的链式中介作用能够显著影响青少年的抑郁情绪。

在现有的关于反刍思维和抑郁情绪的关系研究当中,已有大量的国内外研究者证实了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着中介变量,例如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和情绪智力等。

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将自我同情和心理复原力同时作为中介变量进行了分析研究,验证了研究提出的假设。

通过分析反刍思维的概念和组成成分可以知道, 思维的反刍现象是指个体在经历负性事件后常常会持续性、反复性地思考事件发生的原委和自己的行为是否满足自己的期望 ,这种思维方式只是简单地关注事件的过程和结果。

而通过训练等方式提高自我同情水平就能使个体积极地摆脱这种不良的思维方式,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当下,并且无条件的接纳自己,主动地调动积极情绪,从而提高自己克服困难、走出逆境并适应当前环境的能力,即心理复原力。

在生活当中积极地调节自己的情绪, 提高自己的情绪智力,能够有效地避免抑郁情绪给自身带来的困扰 ,同时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建立起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良性思维方式,积累积极的心理能量,进而获得高水平的心理复原力。

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复原力发展的措施

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的心理复原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心理复原力对降低反刍思维水平和缓解抑郁情绪同样有着显著的积极作用,并且心理复原力在反刍思维与抑郁情绪之间也能够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另外,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平衡的时期,在这段时期,青少年的情绪往往会变得不稳定,心理状态也会发生较大的波动。

所以在面对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以及遇到人际关系方面的困难时就需要高水平的心理复原力来应对,因此,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复原力水平:

首先,在学校方面,除了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及端正教师的不良教学态度之外,学校也应该要 重视探索和培养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复原力水平 。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青少年正处在心理发展充满变化的过渡期和动荡期,生理和心理发育水平的矛盾会导致他们更容易面临种种心理危机,并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而且他们缺乏对挫折和危机的正确认识与心理准备。

因此在这个时期培养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对于提高他们的心理复原力水平是非常有用的。在这种情况之下,学校应该把握机会采取以下措施:在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础上,灵活地加入抗挫折教育,向学生们传授心理复原力的相关知识。

开展以抗挫折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和讲座 ;组织开展以体验挫折和克服挫折为主题的体育竞赛和知识竞赛等活动;对存有心理困惑的学生安排心理咨询与心理疏导等。

通过诸如此类的一系列措施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缓解心理紧张和冲突,并且学会正确认识挫折和掌握应对挫折的策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应对挫折时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排解挫折的能力。

其次,在家庭方面,家长要转变包办孩子一切的传统家庭教育方式,注重锻炼孩子的独立生存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树立挫折教育意识,提高孩子的心理复原力水平。

在现代家庭结构中,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并且家庭条件都较为优越,父母对孩子也关爱有加,甚至多为溺爱,在这样的环境下,父母往往会为孩子做很多事情,甚至这些事情都应该是孩子们自己做的事。

而这样就会导致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基本的问题解决能力,一旦他们遇到困难就会觉得遭到了巨大的挫折。

这样不仅会引起较大的情绪波动,而且会出现消极沮丧的心理状态,久而久之他们就会缺乏抵抗挫折的自信心,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

相反,如果父母能够明白爱孩子不是替孩子,并且学会用鼓舞和支持代替溺爱,积极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建立他们的自信心,教育他们勇敢面对挫折,这样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孩子的心理复原力发展。

另外,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父母要为孩子做好榜样,在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父母需要做的是及时平复孩子的消极情绪并做好表率,让孩子们能够学习到父母应对挫折时的态度和行为,学会在困境中也能够积极面对生活。

如果父母能够对生活充满热爱和执着,并拥有不怕困难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那么他们就能在孩子面对挫折时成为最强有力的精神支柱,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孩子的心理复原力水平,而且能够极大地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