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婷婷 梁宜斌 马艳妮
洮河一路向北,为沿途的水电工程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伴随河流奔腾的,是无数立于山巅、荒野的铁塔和在其间“穿针引线”的云端电网。它们穿山越岭,将清洁电能源源不断地送向千家万户。那一头,城市里灯光璀璨,万家灯火;这一头,电力工人扎根高原密林,风雪无阻,用坚守和生命书写着电力的传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立春已过,但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织地带的甘肃岷县来说,春季下雪再寻常不过了。一夜间岷县闾井35千伏输电线路铁塔再次披上了银装,如巨人般立于天地间,拉扯着来往的电力线路,也在编织着更高级、更智能的岷县电力输送网络。
岷县锁龙供电所辖区内125公里的4条10干伏供电线路就是这张“网”的最东端。
锁龙供电所属于区域性供电所,供电职能主要是为了方便群众用电,打通电网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2个乡镇、22个行政村、7145户用电户、487平方公里的供电区域、151台配电变压器、35千伏线路40公里,40多座铁塔;125公里10千伏线路,500多基电杆;75公里400伏线路,160基电杆,以及平均年龄49岁的15名电力工人,就是锁龙供电网络的全部。
今年51岁的尚威就是其中一员。
“第一次爬铁塔,爬到中间的时候浑身就发抖,师傅说,一直走,往天上看!等到塔顶的时候,豁然开朗,这就是电力工人这一生要走的路。”这条向上的电力路尚威一走就是23年,第一次上塔作业的情形依旧历历在目,恍然昨日。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电杆是木头的,线路是拆股的,就仅仅就是为照明。咱们的线路通过近十年的发展,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不仅我们的电网建成了,并且40%到50%线路都已经达到绝缘化。这是多大的一个改变!” 岷县锁龙供电所副所长王建胜感慨的说。
岷县锁龙供电所电力工人卢永明告诉记者:“以前一个人要管八、九百用户,每个月要一户一户去抄表,得花一个星期的时间,然后录入电脑,很容易出错。现在全部实现了智能信息化,这一户多少度,一查就出来了,一秒钟搞定。”
从0.4千伏到10千伏,再到 35千伏,直至110千伏,从线损28%再到2.8%,从人工抄表到智能采集,一代代电力人既是建设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
自2018年以来,按照甘肃省电力公司实施的“一区一州”和“深度贫困县”配农网改造的统一部署,岷县电网实施了新一轮配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真正实现了农村电网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型升级,动力电“村村通”全覆盖。目前,11座35千伏变电站全部实现智能化管控,2022年岷县全社会最高负荷95.83兆千瓦,较2017年的 53.06 兆千瓦增长80 %,全县群众生产生活用电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雨雪天气巡查线路是每个一线电力工人的“必修课”。雪后,为了及时排除故障,确保线路正常供电,尚威和队友们开始了一天的巡检。
绝缘操作杆,安全帽,脚扣,绝缘鞋,绝缘手套……尚威一遍遍的检查,一遍遍的叮嘱。
海拔三千米的锁龙山、胖骨山、八盘山,山山相依。锁龙供电所辖区内80%到90%的线路都架设在这高山深谷间,也就是大家的工作也就基本都在这山谷之间,即便如此,锁龙供电服务依然实现了故障报修到达现场及时率100%,供电可靠率达99.91%。
在海拔3000米的八盘山,积雪最深处达到10公分,一边巡线一边给线路测温的张永亮介绍:“现在我们要对铁塔的连接部位进行一个温度测试,如果导线的连接器温度在正常范围内,说明线路运行平稳。” 35岁的张永亮是所里最年轻的电力工人,话语中流露出对这份职业的坚守和理解。
“2014年,也是这个季节,锁龙发生了一次特别大的雨雪冰冻灾害,当时电杆和线路上全部是十公分的冰,为了除冰保供电,我们在杆地下边烧麦秆边登杆,当时那个手和脚冻的都没知觉了,长的冻疮三个多月才恢复。”
“还有一次,也是下雪天,我们去巡线,路特别滑,快到天黑的时候,已经看不清山路坑洼,不小心一脚踩空,从七八米的一个山坡上滑了下去,脚就扭伤了。”
曾经刻骨铭心的伤痛,只是现在的风轻云淡。比起往日吃的苦和受的伤,大家更愿意“炫耀”所里刚刚配备的新仪器和设备。
“这是我们这几年配备的新设备,你看这个是红外线测温仪,哪里有故障一看就知道,我们巡线就更安全了。”张永亮高兴的说。
电网升级的同时,检修设备仪器也在同步升级。无人机、红外线测温仪器已经广泛应用在线路巡检中,安全性和效率大大提高,但这只是让发现问题更加便捷,要解决问题很多时候依然得靠人力。
当记者提出要采访大家时,不善于表达的电力工人,或者腼腆的一笑,或者淡淡的一句“没什么说的”,或者红着脸悄悄的离开。但当开启关于家的话题时,大家满脸的都是难以诉说的亏欠和孤独,有人也会偷偷抹眼泪。
“从来没有和家人过过一个节假日,别人过节,我们要保电。”
“2013年地震后抢修线路,四十几天没有回家,回去后孩子都不认识了,想一想,这些年和老婆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还没有和这些电线电杆在一起的时间长。自己家里的线路坏了,还要请别人来修。”
常年在外奔波,那些与家人未达成的旅行、没能兑现的承诺、错过的重要时刻,是每个电力人难以言说的痛。
一度电从330千伏绿源变电站送出,到点亮一盏锁龙乡群众的电灯,需要走过1座110千伏变电站,2座35千伏变电站,穿越100多公里的电力高速公路,完成这一过程只需要1秒。但对于电力工人来说,把电送向远方的旅程,一走便是一生。
“每次巡线,看见太阳下山,远处群山中星星点点的灯光,一种自豪之情油然而生!”锁龙供电所所长尚威露出了憨厚的笑容。
“实际上是我们一代人踩着一代人的肩膀,在做这些事情,才有了今天全县电网的高速发展。” 电力工人王建胜接过话,说完后久久的看向了远方。
入夜时,深山密林中的电网默默延伸向远方,一头,是楼宇间燃起的万家灯火;另一头,是一群默默奉献的电力人,年复一年,他们将光亮送向四面八方,灵魂也发着光。